环球微头条丨NOA领航辅助成车企角逐焦点

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联盟   2023-04-27 04:54:10

随着用户认知度和接受度的提高,辅助驾驶已成为用户购车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带动辅助驾驶渗透率稳步提升。对于高等级自动驾驶,受制于法律法规限制短期仍无法量产,能够显著提升用户驾驶体验的高速/城市领航辅助NOA成为车企竞争焦点,领先车企已实现了规模化的量产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展望未来,低成本的行泊一体方案、高安全性的4D毫米波雷达和量产落地快的不依赖高精地图智能驾驶方案将成为发展趋势。

01


(相关资料图)

辅助驾驶渗透率稳步提升,智能化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国内乘用车辅助驾驶渗透率稳步增长,产业发展迎来爆发期。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为33.9%,远高于2020年、2021年的15%、23.5%,其中自主品牌车企渗透率达到37%,自主新势力品牌渗透率超过70%,预计2025年乘用车L2级及以上智能驾驶渗透率将会达到70%。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认知度和接受度不断上升。据麦肯锡统计,2022年智能化程度已成为消费者选择电动汽车的重要因素(排第三,仅次于保有成本和环保)。从用户需求来看,2021年86.2%的意向购车用户均把减轻驾驶疲劳作为重要选项,对于已使用过高级辅助驾驶的用户,驾驶轻松和驾驶安全是用户最满意的地方。总体上看,用户对于辅助驾驶的认识回归技术和商业本质,用户价值成为驱动市场发展的核心因素。

配备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价格持续下探。伴随着智能驾驶渗透率的稳步增长,辅助驾驶功能也从30-40万高配车型向10-30万车型快速渗透,10-20万和20-30万车型已成为智能驾驶重要搭载车型,2022年两者智能驾驶渗透率分别达到39%、30%。2022年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系统(NOA)实现规模化量产,并成为20万+车型主流配置,RX5第三代、博越L已下探到15万级别。

02

自动驾驶逐步回归商业本质,用户体验成为车企主要关注点

一、受现行法律法规限制,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量产仍处于早期。依据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运输条例》,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仍然面临“四不一难”问题。第一,车辆不能进入工信部产品公告目录;第二,车辆注册上牌需要具备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机动车进口凭证,当前尚未有车企产品能获得;第三,现行道交法规定汽车驾驶主体必须是人,不认可机器驾驶人身份;第四,从事道路客货运经营需要通过交通部认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包括安全风险、燃料消耗量等指标,当下汽车检测侧尚未纳入以数据驱动、软件定义的自动驾驶汽车检测标准;第五,现行道交法是以人为主体,尚未纳入高等级智能网联汽车人机共驾状态下发生事故的处置办法,出现违法违章、交通事故后无法合法合规界定责任。

二、汽车降价浪潮下,车企更注重用户体验和成本控制。2023年车市低迷,第一季度汽车产销分别为621万辆和607.6万辆,同比下降4.3%和6.7%。而且受国五升国六换代、库存高企等影响,车企纷纷进行降价(见图表1),以促进汽车消费。2023年多数车企降本目标达25%甚至更高,部分车企的智能驾驶系统降本目标在50%,车企更加关注智能驾驶对用户实际体验的影响。

图表1 2023年3月国内车企降价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百人会车百智库整理

三、高速或城市领航辅助NOA能够显著提升用户体验,正成为车企角逐焦点。2022年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系统(NOA)已规模化量产,并有望在2023/2024年迎来高速增长。据高工智能统计,2022年NOA前装标配搭载交付达到21.22万辆,预计2023、2024、2025年搭载高速NOA的车型将分别到达到70万、169万、348万辆,其中支持城市NOA功能的车型将分别达到17%、40%、70%。而且高速NOA配置车型价格逐步下探,已成为20W+车型主流配置,RX5第三代、博越L上市标志着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已下探到15万级别车型。高速NOA功能用户认可度和使用意愿显著提高,使用率显著增长。蔚来、理想等新势力用户NGP、NOA领航辅助功能使用里程数均超过1亿公里,2022年小鹏高速NGP和城市NGP渗透率均超过90%,极狐、阿维塔等车型也纷纷开拓高速/城市NOA功能应用范围。

图表2 2023年3月国内车企降价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百人会车百智库整理

03

低成本、高安全可靠的辅助驾驶仍是车企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竞争焦点

在计算平台配置方面,随着乘用车智能驾驶渗透率将持续提升,受成本原因,以行泊一体解决方案为代表的传感器复用、芯片算力复用模式将成为L1、L2级辅助驾驶的主流方案。在域控制器供应方面,易航智能、福瑞泰克、毫末智行、宏景智驾等多家Tier1企业行泊一体产品均已实现量产下线。在车企方面,一汽、长安、上汽、广汽、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002594)、蔚来、理想、小鹏、极氪等车企已计划将行泊一体方案应用到诸多量产车型中。

在传感器配置方面,随着4D毫米波雷达的成熟,凭借低成本(1000元左右)、高性能(可测量速度、角度、距离、高度等信息)等优势,有望替代传统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成为车企传感器选择。特斯拉下一代智能驾驶平台HW4.0将配备4D毫米波雷达,国内飞凡R7、理想L7 MAX、长安深蓝SL03等车型也将陆续搭载。

在高精地图方面,由于高精地图资质管理严格、采集成本高、覆盖面不足(主要覆盖高速和快速路)、更新频率低(季度更新)等原因,不依赖高精地图或轻地图的智能驾驶产品陆续量产,小鹏、问界等将在2023年推出不依赖高精地图高速智能驾驶功能,预计其他车企也将后续跟进。

执笔:张强、张川石

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联盟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与来自整车、零部件、人工智能、互联网、通信等领域26家领军企业与创新公司发起成立,目前成员总计189家。联盟围绕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所需的技术创新、产业合作、试点示范、标准研究等开展交流研讨工作。